创新型劳动精神有机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

2024-07-03 17:20:07 | 来源:

创新型劳动对于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即“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向我们展示了创新型劳动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同时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则表明劳动精神,尤其是创新型劳动精神的培育对构建大中小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型劳动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型劳动对于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马克思经典劳动价值论中就隐含着对以脑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为代表的创新型劳动的肯定。这是因为随着机器化大生产阶段的到来,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以脑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为代表的创新型劳动蕴含着巨大潜能,但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还是决定将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通过“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加以简化。不过进入机器化大生产阶段后,价值的主要来源不再以工人的体力劳动为主,取而代之的是隐藏在机器背后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科技革命后,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更是大量减少,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整个生产过程发展为以控制机为核心,由动力机、传动机和工具机共同构成的智能机器体系,其中具有创新能力的控制机即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机更是科研人员智力劳动的物化,科研人员的这种以脑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为主的创新型劳动成为了价值的主要来源。

由此可见,创新型劳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创新型劳动能力的培养也将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创新型劳动精神的培养也应贯彻到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建设中,从小学阶段劳动情感的培养、到中学阶段正确劳动观的树立、再到大学阶段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为构建大中小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基础。

创新型劳动精神的培育促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转向

创新型劳动精神的培育促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学习目标的转向,实现思政课实践课程从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到复杂的创新型劳动的跃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劳动从简单的量的增加发展为复杂的质的跃升,信息化社会更是开启了劳动即创造的时代。创新型劳动精神的培育正是顺应了这一变化,促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学习目标的转向,注重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和兴趣专长的发挥,通过智能工具的学习和使用拓宽学生的思考维度,为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创新型劳动精神的培育促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学习技能的转向,实现从传统的技能训练到智力劳动素养的提升。进入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点应从传统的技能训练逐步调整为学生智力劳动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善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能力和劳动能力。此外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重复性劳动与创新型劳动的差异在不断缩小,新时代的劳动者需具备复合型劳动能力,通过创新型劳动精神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交互思维、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型劳动精神的培育促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价值导向的转向,实现从基本的谋生诉求到生命意义的追寻。创新型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应该是能促进人、塑造人的;劳动不仅仅是基本的谋生诉求,更是个人追寻生命意义的有效途径;创新型劳动有助于人主体性的发挥,能够激发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创新型劳动精神的培育可以促进学生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理解,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

创新型劳动精神有机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

小学阶段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热情为主,是创新型劳动精神培育的启蒙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生处于认知的基础阶段,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除了传统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外,还可以将一些创新型劳动成果(如基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基础上的实践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吸引力与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对创新型劳动的内涵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

中学阶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以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为主,是创新型劳动精神培育的发展阶段。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已初步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是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阶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同各个学科的技能训练紧密结合,除了引入创新型劳动成果作为教学手段外,还可以将创新型劳动成果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向学生们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对创新型劳动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是创新型劳动精神培育的成型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应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理论讲深讲透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参与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和公共服务中,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理解;其次,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应同各专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型劳动精神的理解;最后,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实践教学的个性化定制、完善实践效果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为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助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艾博,单位:天津农学院,职务:讲师,学历:博士。

基金项目: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联盟课题“马克思主义劳动精神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JSZKY202309012)阶段性成果。

热图

热点